摘 要:中国特色质量管理模式和经验是近些年围绕高质量发展国策所引起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通过阐述“不欠债离岸”质量管理模式的形成、内涵以及在企业的实践应用,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解读,为装备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可参考的范本和经验。
国外目前在质量管理模式上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向:一是以欧洲ISO9001 质量保障体系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模式,其最早起源于1979 年,由英国标准组织BSI最先提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到最新的2015 版,其采用的高阶模式、过程管理为核心、以风险管控为主线等理念逐渐成为未来质量管理的主流趋势;二是以美国波多里奇奖为评价依据的标杆模式,逐渐涌现了包括GE 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企业;三是以日本精益管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丰田的精益管理模式。
国内目前主流的质量管理模式为近二十年发展的卓越绩效模式,是在借鉴波多里奇评价模式基础上逐渐本土化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方法,目前在国内被广为吸收和应用,获得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在企业层面也涌现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特定质量管理模式方法,如航天科技集团近十几年逐步发展而来的“航天产品质量问题归零管理”模式,在特定航天、核电等领域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和实践。随着中国质量奖工作的推进,优秀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不断涌现,这些企业模式具有特定行业的独特性、先进性、可复制性,“不欠债离岸管理模式”也属于此类质量管理模式,将问题界定为“债”,将“岸”界定为问题发生地,涵盖了制造岸和服务岸。强调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不欠债,问题就地解决,提供了装备制造领域、尤其是大型装备制造领域的质量管理解决方案。同时该模式既引入了精益管理中精细化的管理思维、也很好地融入了欧美质量模式中重视相关方、实现共赢的理念,是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大多数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范式。
“不欠债离岸”管理模式是契合大型装备制造业特点的质量管理模式,是根植于企业,具有生命力的。主要体现在:1) 具有契合行业和产品特点的独特性,是从原先自有的朴素想法上升到一个具体的理念;2) 由经验管理,先是上升为科学管理,再是上升为管理科学,形成了其可推广的特点;3) 由一系列先进方法进行有效支撑,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方法论,具备较强科学性。
“债”是问题,“岸”是问题发生地。“不欠债离岸”是指不让任何问题遗留到下一环节,在问题的发生地就地解决。“不欠债离岸”质量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以全球化客户需求为驱动,关注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通过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持续改进,预防债的发生,不断为企业各相关方创造价值。
“不欠债离岸”的质量管理模式源于振华重工离岸交付的产品交付模式,要求所有产品的质量、工期、成本问题均应在离港交付前得到解决,不允许遗留到顾客的港岸进行解决。
“岸”从原先的口岸,分别进行前后延伸,形成了制造岸和服务岸两个外沿方向,组成了一条全生命周期的保障链条。纵向延展到设计、采购、制造、装配、交付、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横向拓展到各岗位、部门,通过细化必一体育官网在线、分解、落实各层级、各单元职责,最终确保所有的“债”,不离开自己的“岸”。
口岸的往前延伸形成的制造岸,包括了内部的设计、采购、制造、装配环节,往后延伸形成的服务岸,包括了以整机运输为特点的交付环节和以服务增值为特点的服务环节。整个全生命周期的环节以ISO 体系保证、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方法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提升。同时,结合企业实际,逐步采用了精益管理、质量功能展开、过程控制、QC 小组、智能监测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实现价值传递和增长,对工具层面保持动态变化,根据实际不断引入新的工具,使得整个生命周期的管控从下至上得到有效贯彻传导。
伴随着“岸”的发展衍生,“债”的内涵也不断扩展,逐渐从产品交付时的质量、工期、成本不留问题,拓展到全生命周期上质量、工期、资金、安全和环境不留问题。实现“零欠债”的目标。
通过价值链的传递,进一步实现对所有利益相关方不留问题,主要表现对于供应商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给企业员工带去幸福感,给顾客提供更多精品和服务,给社会创造更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经过这样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特色的“不欠债离岸”质量管理文化。
“不欠债离岸”的管理管理模式,首先代表了一种服务方式的转变。基于不欠债离岸管理模式,从单一关注产品功能转变为关注客户的复合型需求,为客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从2.0 时代的商业模式转变为4.0 时代的新模式,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其次,它也体现了一种责任意识的转变。从单纯的注重自身发展到与客户、供应商、战略伙伴、国家、社会等相关方,建立一个具有积极推动力量的企业形象,实现与相关方共同发展,造福社会、造福子孙后代。同时,该模式也代表了一种质量管理机制的转变。通过“债”的分解落地,明确各层级职责与义务,使每个员工、岗位、部门有效履行责任,不让“债”离开自己所管辖的“岸”,形成“人人参与交付、人人对其客户负责”全员、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机制。
推动企业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对港机产品及其服务提供过程中安全、健康、环境和运行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对所有风险制定应对措施,并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集体食物中毒专项应急预案》、《道路交通人身伤亡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火灾专项应急预案》、《防台防汛工作专项应急预案》、《盗窃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境外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环境污染专项应急等一系列预案,通过应急演练、应对措施的落实有效地控制公司的各项风险,做到可持续发展。
针对港机产品,建立机械、电气、液压、船运等专业细分,并配备专业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发设计数字化。同时,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在专业通用模块之外,持续设计针对不同环境、地域以及作业场景的数字仿线)产品标准化
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推动实现产品模块化、信息数字化、流程标准化、研发团队化、价值(客户)需求化的精益研发设计。以港机产品为基础和突破口,逐步实现设计图纸的标准化与通用化,以及重要配套件与结构件的模块化生产。
充分发挥属地化管理等职能,同时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响应速度,进一步提升公司国际化指数和“走出去”水平。设立欧洲、北美两大采购中心,实现节约采购费用的同时,缩短了供货周期,对推动公司服务创新、构建全球备件短周期供货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合信息化行业巨头SAP,以及咨询领域最优秀的德勤和IBM 公司,共同打造企业ERP 管理系统,并创新地采用国内领先的主数据治理架构,实现公司管理的精细化发展,并为未来物联网、智能化发展打下基础。
在前期规划仿真方面,积极打造SmartSim 的全新仿真平台。为保证一个复杂的自动化码头项目成功落地,必须先要做好规划,小心验证、不断优化,确保最后的顺利运行。SmartSim 平台可以将模拟仿真(Simulation)和实时仿真(Emulation)合二为一,可以将制作的高精度Simulation 模型与真实的TOS 系统、ECS 系统和设备的单机控制系统进行对接,对自动化码头布局方案、设备选型和操作流程进行预演、评估、验证及优化。在系统投入生产前,可以对软件系统进行测试,有效缩短现场调试周期,降低码头的运营成本和运营风险。两套系统合二为一,也可大大降低模拟仿真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Simulation 的开发将真正实现真实系统联入仿线 质量功能展开QFD 运用
分别以部分项目为突破口,围绕质量功能展开(QFD)技术为核心,结合“不欠债离岸”质量管理模式,深度挖掘“进攻型”质量需求和“防守型”质量债,通过开展顾客价值优先级评估和质量规划导出顾客视角的质量管控方案。充分运用质量屋(HOQ)将质量需求和质量债转化为研发过程中涉及的技术要求,进行质量设计和质量管控目标设定,同时运用TRIZ 理论、FMEA 等工具开展多维分析,优化质量管控目标;构建完善的设计开发过程质量管控标准,实现质量目标的监管。
根据战略发展的需要,全面整合面向市场的制造资源,按产品架构分功能组建分公司,并按公司整体经营决策、顾客及相关方要求设计管控体系和KPI 评估模式,保证制造系统的有效运行。
本着安全、高品质和“绿色制造”的要求进行生产线设计,依托ERP 等信息化平台,均衡组织生产,坚持将“不欠债离岸”质量管理模式贯彻到生产质量控制的各环节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精益制造、智能制造理论以及适宜的统计技术,保证生产过程满足用户准时交付、产品质量可靠、提高工作效率等要求,从而实现流程最优化、过程标准化、交付准时化。
为了实现企业智能制造和精益化制造的战略定位,不断提升过程效率,率先导入精益生产理念,制定“1+2+X”精益部署规划,即在集团总体部署和宏观把控下,以配套基地试点单位为突破口,构建企业精益转型和项目管控、评价体系,推动其他基地自主复制精益模式。
智能化生产线的引进,既满足生产需要,又多方位改进生产状态。推动建设基于工位化、节拍化的内部面流动生产模式。目前,通过智能车间建设,不仅实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生产效率也相应提升30%以上,制作周期缩短约20%,施工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施工人员逐步由手工操作向智能机械控制转变,工作负荷降低一倍以上。
不同于汽车批量化、模式化制造,港机产品的定置化程度高、个性化需求明显。在打造自身智能工厂时也充分注重柔性化的需求,把离散制造作为核心融入生产模式中。
服务端的数字化建设也丝毫没停下脚步,通过致力于打造更多智能化服务产品和模式,为顾客带来更多便利与价值。比如,近几年建设的Terminexus 平台,它将整合全球港口资源,依托信息化、物联网,建立了全球的港口机械产品备件供应平台,提供备件服务管理的新模式。它有一个基于网页端、移动平台及云应用的数字平台, 上面有行业资讯推送、设备信息查询以及线上互动交流,二手物资交换、港机备件采购、设备智能运维等功能。通过它,港口用户将享受更高效的、更精准、更可控的服务体验。
2018 年的码头智能化解决方案交流论坛上发布了智能跨运车与无人驾驶集卡,拓展了产品线。目前,智能跨运车已实现商业落地,同时初步建立并打通了自动化无人驾驶集卡和码头起重设备的整套作业系统,各项系统数据互通,实现无人驾驶集卡和自动化轨道吊的作业信息自动交互,实现全程无人参与;还完成了无人驾驶集卡在实际作业环境下的各项功能测试,论证了无人驾驶集卡在港口商业化运行的可行性。
设备调度系统,将更好地优化设备作业顺序,提高作业效率。目前正在推进的调度系统接口的标准化,未来可以实现更便捷地与各主流TOS 对接,降低集成难度和集成调试时间。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自主研发出一套通用的智能群控车队管理系统,可广泛支持AGV、跨运车、自动化集卡、拖车、叉车等物流搬运设备。结合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调度系统,可支持市场主流的TOS、ERP、WMS 系统。基于任务的空间与时间约束,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分析不同业务区域的热度与趋势,从而实现动态、高效调度以及全局最优路径规划。独创的交通控制系统,可支持数百台机器人在密集场景长期无死角稳定可靠运行。配置化的路权颗粒度分配功能,可实现机器人厘米级空间分配,最大限度利用场景资源,提高车队整体通行效率。
该系统可自动生成针对性的预防维保计划。在天津港试点一体化平台及智能维保系统,在厦门港试点吊具维保平台系统。在健康诊断方面,完成对振动、声音、视频等数据的采集、过滤、云端存储等功能开发,完成钢结构等主要故障预测算法模型的设计与开发。但健康诊断及元器件寿命预估等工作,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后进行多次迭代优化,才能逐渐成熟,也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的投入。目前,正在上海港洋山四期、天津、宁波等港口开展相关工作。
设备需要检测中心来为其进行质量评估。港口起重机因长期受风载、负载等作用力以及海边腐蚀环境的破坏影响,这些影响会产生致命的风险。当起重机进入后期使用阶段时,将面临必须对它的超龄服役、或改造、或报废作出决策。结构剩余寿命评估、设备强度计算及分析、产品事故检验及分析评估、缺陷修复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内容,大大降低了用户在使用设备时的安全风险,也通过及时维护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周期。通过对起重机金属结构和运行机构的应力、振动、温度、变形等动态性能状态的健康与安全进行实时监测、远程控制和在线自动评估,及时有效地对机电系统动态技术性能状态进行安全控制和健康分析评估。
由港机交付离岸演化出的“不欠债离岸”质量管理模式,变革了传统港口机械制造模式,捕捉全球化顾客需求,实现“制造+ 服务”的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的问题就地解决,预防“债”的发生,体现了独特性。同时,该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全球顾客、供方和社会等相关方需求,运用创新方法,实现“制造+ 服务”的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符合现代制造服务业质量管理发展方向,体现其先进性。着眼国际化,强调“制造+ 服务”的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的“不欠债离岸”质量管理模式,为出口型企业和装备制造型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成功“走出去”提供了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管理模式。
[1]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足迹:回眸与展望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2]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足迹:媒体看振华[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4]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 . 优质制造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