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1日电 自从有了纸张和印刷,人类的知识共享就得以迅速扩散。当互联网流行,知识共享也由书本为载体的1.0时代进入以UGC为标志的2.0时代。近期,随着与卫计委、北京书法家协会、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等专业机构的合作不断深入,一个全新的“知识共享3.0”图景正在显现,UPGC有望带来模式上的根本变革。
在人类历史上,直到造纸与印刷术发明,人类的知识共享才实现规模化发展。在知识共享1.0时代,知识传播最重要的载体是书本,典型的代表是1771年开始编纂的《大英百科全书》,其内容往往由权威专家编纂,传播方式为一对多。而在知识共享2.0时代,内容撰写者由专家变成了普罗大众,这被称为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传播方式也由一对多变成了多对多。典型代表是2001年诞生的(Wikipedia)。
近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出现了、互动百科、搜搜百科、360百科等多个网络百科的运营方。然而,他们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不改进网络百科的质量,则其用户体验将不断衰减;但是要引入专家资源,又必定会产生一笔不菲的开销。这似乎是一个“特里芬两难”,因此,国内许多网络百科平台在一阵喧嚣后,悄然归于平静,发展十分缓慢。
如何破局?在多年的运营实践中,发现,必须以中国智慧找到解决之道。知识共享1.0模式是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家生成内容),权威但传播成本较高;知识共享2.0强化了知识的可获取性,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免费的模式可以让知识共享的硬性成本降低到0,有利于规模化发展,但权威性不够。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执两用中”必一运动,出自《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意思是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这给带来了重要启发,为什么不能融合知识共享1.0与2.0,合用其长?分克其短呢?于是,采用了UPGC(User & Profr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用户与专家生成内容)的大胆创新,推动中国知识共享步入3.0时代。
近年来,合作大手笔频出,引发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如2014年7月8日,与北京书法家协会合作召开发布会,宣布共同打造权威书画信息平台。2013年与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的战略合作,组织全国知名三甲医院的权威院士和百余位专家,权威编辑疾病词条7000余条,覆盖了全部常见疾病,日均PV上百万。
在运营模式上,以知识共享3.0模式攻克了网络百科权威性不足的难题。传统大英百科全书以图书的有偿销售来覆盖专家的成本。而网络百科迄今为止都是免费模式,从用户那里收不到钱,于是请不起专家,形成不了“权威性闭环”。但在研究中发现,其实诸如医生、律师、书画家这样的专业人士,以及医院、旅游景点这样的机构,其收入与知名度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有没有可能通过模式的创新实现多赢呢?
于是,的UPGC(User & Profr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用户与专家生成内容)的创新模式横空出炉。在这个新的模式中,将词条区分为大众性和专业性部分,前者任何用户都可以参与,而在专业性词条中,则主要由专业人士编纂。专业人士在参与的编纂时,将首先保障词条的权威信息价值,百度则在后续以百科署名、搜索、活动等多重方式,帮助专业人士、专业机构知名度提升,在未来实现收入增长,由此实现“权威性闭环”。
UPGC的全新模式,实现了“网友共享+权威编辑”的双通道发展,保障了海量内容与权威性上的平衡,可以说盘活了社会无形资产,用提升专家、专业机构知名度的信用背书,覆盖了高昂的专家编纂成本,是以金融思维对网络百科模式的再造。这种变革也唯有百度敢为天下先,因为不论是的市场地位,还是百度搜索的用户,都居中国市场的领头羊地位,这也是UPGC模式可行的根本原因。这种模式具有很高的无形门槛,普通的竞争者盲目模仿跟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在的发展道路中,除了模式的创新,运营团队更充分发挥了百度“技术控”的天生优势基因,借助图片/音频识别、3D、语义分析等基础技术累积与应用技术创新,来提升的“信息可视度”。如2014年6月30日,与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合作必一运动,上线D立体展示技术,可以让网友如临实景。据统计,早在2012年初就开始与传统博物馆强强联手,收录了超过1500家博物馆信息。
八年前,当百度重磅推出“”时,许多中国人还对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多人协作感到陌生。时至今日,累积词条总数已突破900万,每天产生4亿次用户检索,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书,这一切都不是偶然。
UPGC的模式再造、基础与应用技术的累积与迭代创新,令率先实现了“多快好省”的综合竞争力提升,成为行业的标杆。或许,正是由于拥有“平等成就每一个人”的崇高信仰,才令拥有了一份超越常人的 “匠心”。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曾说,“在捷径道路上得到的东西决不会惊人”,这正是最佳的写照——大巧若拙,却已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