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敢为先 攀高峰
发布时间:2024-09-16 18:19:41

  武汉喻家山下,中国·光谷人才的摇篮。华中科技大学,这所经历了70年风雨兼程、70年明德厚学、70年求是创新的高校,与共和国同行,与新时代共进。70年来,一代代华科大人七秩风华、踔厉奋发,书写着共和国旗帜下中国高校发展的奇迹。

  1952年,华中工学院诞生。创立之初,时任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就提出“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需并重”。

  “人必须要给我想办法引进来!”面对特殊年代紧缺人才,朱九思三顾茅庐、上下奔走,为建设“两个中心”请来了一批“想办事、能办事”的师资队伍,由此,奠定了学校迅速发展的基石。

  “大学教育必须把科学和人文融合起来。”20世纪90年代,当时普遍更看重理工应用型学科。时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率先在理工类院校中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办起了文科教育。

  70年来,华科大创造了新中国自己办一流大学的奇迹。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在华科大异军突起,以新闻传播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工商管理学科为代表的应用文科大踏步进入国内一流阵营,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华科大的学科生态,成就了一流综合性大学的梦想。

  “今晚怎么不去图书馆自习?”“人文讲座要开讲啦!”每逢人文讲座的日子,也是提前抢座、邀约同行的日子,现已成为华科大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同时,2400余期的人文讲座也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华科大推到了战疫最前沿。10所附属医院的3.4万名医务人员奔赴抗疫前线。这是在全国抗疫中投入人力、物力、科研力量最多的高校。

  “勤奋报国是我一生都在践行的使命。”“钢铁院士”、全国道德模范崔崑,一件衬衣穿30年,破了还在穿,却累计捐款助学超过1000万元。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从0到1”勇闯“无人区”,坚守在科研教学一线,全身心投入机器人领域科学研究的全国“最美教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说,“希望自己的学生为大国重器奋勇争先,为中华崛起砥砺前行。”

  学校党委书记李元元回顾70年发展历程:“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勇立教育改革创新潮头,敢当大任、勇攀高峰,培养卓越人才,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书写‘华科大’方案。”

  光电子技术,是21世纪推动人类进步的最重要技术之一。信息通信、能源转型、先进制造、医疗健康……它以迅猛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世界上第一个小鼠全脑高分辨率图谱、“幽灵”双曲极化激元电磁波、新一代相变存储器芯片、掌握国际线kW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显示亮度增强6万倍的“点亮肺部”MRI……

  华科大经过近20年的深耕,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奔涌而出。研究中心已成为支撑中国·光谷产业集群突破6000亿大关的排头兵。

  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华科大科技力量已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学技术竞争的主力军。

  以创新为导向、坚持让学生站到创新最前沿。华科大为学子提供了“敢想敢为能为”的实践沃土。

  本科就读于软件工程专业的钟钊,入职不到一年,就带领团队把AutoML技术应用到数千万台华为手机上,实现了在业界第一次将AutoML大规模商用的突破。他说:“在华科大实验室里做科研助理,第一次接触到人工智能算法,就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那时,自己在心底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种下一颗种子,繁衍一片森林。据统计,近万名华科大毕业生曾供职于华为。郭平、孟晚舟等多名华为高管,都是华科大校友。

  20世纪60年代,主持创建我国第一个机构,率先开展研究的裘法祖院士;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超声心动图仪的“现代超声心动图之父”王新房教授;70年代,创立系统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为发展经济学诞生奠定理论基础的经济学家张培刚;60余年工作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教学、科研一线,以振兴中国制造业为己任的段正澄院士;为书写人类可持续能源的“中国方案”,潘垣院士为“人造太阳”耕耘20年……

  70年来,70万华科大人带着“又红又专”的鲜明特色从这里走出。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民英雄”、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天通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董事长、国机集团董事长,以及7位华为副总裁、3位海康威视创始人、大疆创始人、微信之父等科技创新创业精英……他们敢担大任、勇攀高峰,在奔涌激荡的时代浪潮中磨砺青春底色。

  校长尤政说:“从为党和国家培养‘红色工程师’到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