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丨新一轮巴以冲突大事记
发布时间:2024-09-02 05:04:34

  到本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已持续半年。巴以在加沙地带军事冲突不断,超过3.3万巴勒斯坦人在冲突中死亡、逾7.5万人受伤,人道危机加剧,停火谈判陷入僵局。其间,黎巴嫩在黎以边境与以军持续交火,也门胡塞武装频频袭击红海水域与以色列相关船只,伊朗驻叙利亚使馆领事部门建筑遭导弹空袭……冲突外溢影响不断,地区局势风险升级。

  10月7日,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采取新一轮军事行动,表示已向以境内发射至少5000枚火箭弹。以总理内塔尼亚胡随即宣布以色列进入“战争状态”。以军开始空袭加沙地带。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

  10月9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说,已指示以军“全面封锁”加沙地带。以能源部长同日表示,已下令切断以对加沙地带供水。

  10月28日,内塔尼亚胡宣布,随着以军更多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地带,针对哈马斯的“第二阶段战争”已经开始。

  10月31日,玻利维亚决定与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智利、哥伦比亚、约旦、巴林、洪都拉斯、土耳其等国则在同一天或随后几天内宣布召回本国驻以色列大使。

  11月5日,以军发言人哈加里说,以军已全面包围加沙城,并将加沙地带分为北部和南部两部分。

  11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712号决议,呼吁在整个加沙地带实行紧急人道主义暂停、建立人道主义走廊。

  11月24日,哈马斯同以色列达成的临时停火协议正式生效。停火最终持续7天。其间,双方分别释放数批被扣押人员。12月1日,以军恢复对加沙地带空袭。

  12月22日,安理会通过第2720号决议,要求“立即、安全和不受阻碍地向整个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平民直接提供大规模人道主义援助”,并“为持续停止敌对行动创造条件”。

  1月2日,以无人机袭击位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的哈马斯办公室,导致哈马斯政治局副主席萨利赫·阿鲁里等6人死亡。

  1月13日,内塔尼亚胡在特拉维夫以国防军总部表示,以色列将继续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直至清除哈马斯、被扣押以色列人获释、加沙地带不再对以色列构成威胁。

  1月15日,以国防部长加兰特表示,以军在加沙地带北部的“高强度”战斗阶段已经结束。

  1月22日,以军向加沙地带南部的汗尤尼斯发动大规模攻击,至少50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

  1月26日,国际法院发布具有约束力的“临时措施”,要求以色列遵守《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防止在加沙地带发生针对巴勒斯坦人的种族灭绝行为。

  2月12日,以军对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及周边地区发动海陆空全方位打击,造成100多人死亡,另有数百人受伤。

  2月26日,巴勒斯坦总理阿什提耶宣布政府辞职。他说,这一决定与加沙地带人民遭受的侵略及其引发的政治、安全和经济问题,以及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局势升级有关。3月31日晚,由巴勒斯坦总理·穆斯塔法领导的新一届政府宣誓就职。

  2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军队在加沙地带军事行动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3万。同日,加沙城一处救援物资领取点遭以军袭击,造成至少115人死亡。

  3月18日,以军队再次攻入加沙地带最大医院希法医院,并连续多日在希法医院及其周边地区开展军事行动。

  3月25日,安理会通过第2728号决议,要求斋月期间在加沙地带立即停火。

  3月26日,以国防军发言人证实,哈马斯下属军事组织卡桑旅副首领马尔万·伊萨在以军空袭中死亡。

  3月31日,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以色列派代表参加。哈马斯方面表示不会出席,而是等待斡旋方与以色列的谈判结果。4月4日,哈马斯高级官员乌萨马·哈姆丹发表声明说,谈判“无进展”。

  3月31日,以色列民众在西耶路撒冷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要求以总理内塔尼亚、举行议会选举。

  4月1日,以军从希法医院撤离。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民防部门说,以军撤离后,希法医院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约300具尸体。

  4月1日,以军空袭加沙地带中部城市代尔拜拉赫,造成慈善组织“世界中央厨房”7名工作人员死亡。遇难者国籍包括英国、波兰和澳大利亚等。

  4月1日,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领事部门建筑遭导弹袭击,造成至少13人死亡,其中包括伊朗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高级指挥官。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总统莱希均誓言对以色列报复。

  4月5日,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公布的数据显示,加沙地带200多万人口中,超过75%的人流离失所。

  4月7日,以媒体说以军已从加沙地带南部撤出所有地面部队,加沙地带只留下一个旅。(参与记者:吕迎旭、柳伟建、张天朗)

  白皮书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新时代中国能源转型之路、厚植能源绿色消费的底色、加快构建能源供给新体系、大力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推进能源治理现代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农田建设现场会2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召开。会议强调,要坚决扛起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治责任,认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29日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4.5‰,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29日,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阿里云联合发布国际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以下简称“月球专业大模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忠介绍,在月球撞击坑年代和形态识别上,月球专业大模型的准确率已达到80%以上。

  按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和服务“一张网”要求,整合自然资源系统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资源的全国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平台已经开通试运行。

  图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发掘原址上再现的考古情景。临沂大学释光年代学实验室对水稻植硅体的测年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如何选择含有植硅体的沉积物就是个难题。

  近日,在海南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一场“跨界”展览别具一格。珐华彩莲池纹梅瓶、象形执壶等精美文物的复制品,与“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模型一同现身

  水清岸绿,鸟鸣啾啾,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山风劲吹,风机飞转,绿电点亮万家灯火;优化生产工序,使用环保材料,产业发展向绿色化迈进……

  我国科学家在野外科考工作中首次发现新疆伊吾县有戈壁熊分布。日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承担的第三次新疆科考项目——新疆自然保护地调查与国家公园潜力区科学考察阶段总结和专家咨询会召开。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谈鹏教授、肖旭博士后研发出了一种“火星电池”,以火星大气成分(模拟参照火星上大气成分比例配比)作为电池反应燃料物质,可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针对获得职称的农牧民,呼和浩特市从政策支持、教育培训、职业发展、奖补倾斜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强化人才激励措施。

  气候变化、环境灾难和战争等因素可能会对生物资料库构成威胁。为了找到新的样本“避难所”,有人提议在月球上建造此类生物资料库,即所谓的“月球方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谈鹏特任教授团队开发出一种火星电池,由火星大气成分作为电池反应燃料物质,可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

  经过十多年科研攻关,吉庆油田已初步构建起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综合技术体系。今年,吉庆油田将完成100口页岩油钻井,新建产能60万吨以上。

  截至目前,青田县瓯江鼋数量达到121只,标志着通过人工助孵技术繁育的瓯江鼋形成种群规模。

  Pioneer测试系统主要由具备高精感知和可靠通信能力的封闭试验场、支持状态数据上传与虚拟场景注入的测试车辆、具备实时孪生与动态仿真能力的云端平台三大部分构成,

  温室气体增加会直接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及人类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甲烷作为地球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导致的增温强度远高于二氧化碳。

  本次研究揭示了褪黑素通过影响PVT调控非快速眼动睡眠的作用机制,发现褪黑素可以抑制PVT神经元的活性,增加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从而有利于入眠。

  近年来,我国豆粕年消费量在7000万吨以上。然而,由于耕地面积有限,我国大豆产量供不足需。因此,广辟饲用蛋白来源、开发和利用优质饲草资源是改善我国饲用蛋白短缺困境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