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22日,第四届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论坛《机械设计与研究》创刊35周年设计进展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新时代、新工科、新设计”为主题,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机械设计与研究》编辑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市现代设计法研究会联合举办,邀请海内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设计学者,聚焦设计学科前沿理论,探讨知识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创新设计发展。
21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法学院东方会堂举行。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洁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党委书记杜朝辉、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党委书记方曦出席,杜朝辉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致开幕辞。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机械设计与研究》杂志社主编邹慧君做开幕式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就创新设计与新工科教育的话题分享了自己对于创新和设计的理解,并结合国外的先进教育案例,提出了中国新工科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与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先生分享了对于设计能力提升的思考,谢友柏指出设计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于设计知识的充分供给与高效应用。《机械设计与研究》杂志社主编邹慧君先生回顾了杂志创办35周年以来经历的风风雨雨,还就中国设计落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交流,用生动的例子体现了中国文化与理念的重要价值。
随后,2019上海交通大学第四届创新设计论坛《机械设计与研究》创刊35周年设计进展论坛主题报告正式开始。主题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挺教授主持。中国商飞公司ARJ21型号总设计师陈勇、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胡洁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刘曦卉助理教授必一运动B体育、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理事长高峰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余隋怀教授、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孙凌云教授从设计理论、设计教育到设计实践以及多学科全方面的分享与探讨,内容广泛、分析深入,给予了与会者对于设计深入的认识与全新的思考。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ARJ21飞机型号总设计师陈勇,介绍了这款飞机的定位与使命,分享了其设计历程,对于飞机安全性的严谨考量让每一位与会者都对飞机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西北工业大学余隋怀教授分析了工业时代变迁之下对于工业设计理解的改变,指出未来设计师应具备的多样化能力与系统性思维,智能技术和文化创新将为设计带来无限可能。
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孙凌云教授以设计智能与数字创意中的大批量设计为题,分析计算机与设计的不同关系,从参与项目着手畅想人工智能对设计范式的变革。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动力与工程学院高峰教授以空间对接与碰撞地面半实物模拟为主题,分享对科学工作者人生道路设计的思考,从灵感发展成实物的完整过程详细解读机械设计。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刘曦卉发表了对于跨学科与跨文化的设计教育与实践的看法,阐述人、商业、设计、工程四者之间复杂的关系,提倡培养设计师专注未来、定义问题的能力,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香港理工大学部分设计课程设置。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洁教授作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设计为题的报告。结合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习和研究生涯,分享人工智能发展史及其对设计产生的影响与变革。胡洁提出,人工智能从生命机理中获得灵感,它的深层学习即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方式学习而非模仿人脑,与人脑的实际工作原理差别巨大,人工智能与汽车制造、艺术创作、人脸生成、表情捕捉、漫画、陶艺和雕塑等领域碰撞产生新的火花驱动创新设计。
大会同时设多个平行分论坛,分别围绕“智能与交互设计”、“智能制造与设计”、“设计在线金课”、“本科设计人才培养”、“智慧出行体验创新”、“体验赋能设计创新”、“人因工程技术”等系列主题展开进一步探讨。
智能与交互设计分论坛于22日上午在法学院东方会堂举行。设计学院设计系党支部书记常丹妮博士主持,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顾振宇教授、席涛教授,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Keiichi Sato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程时伟教授、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杜本麟教授、阿里巴巴达摩院人机自然交互实验室高级体验设计专家杨文波先生分享了各自的学术研究成果,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林迅教授做点评。
本次分论坛的交流互动中创新的学术观点、多种研究方法和思想的交流碰撞,六位学者的分享主要围绕智能计算和设计、创新的智能交互形式、信息化智能化影响文化转型等方面展开,现场干货满满,收获颇丰。
Sato在报告中提到智能服务系统新概念,将对传统设计的看法从对单个产品的设计推向以构建服务和价值的系统性的设计活动。
程时伟分享利用眼动跟踪解决视觉改进及驱动,呈现视觉通道下不同用户之间的多种感知的交互设计。
杜本麟以广瓷定制为案例,通过机器学习图形及风格,从而将文字和声音转化成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
杨文波分享阿里巴巴设计目前的探索,将自然的交互方式应用到设计调研方法中,通过底层分析找到设计因素中会对商业表现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
席涛分享认知理论的创新设计是人行为的核心内容,提出“转型而不变身”的结论,指明未来的设计智能的发展方向。
智能制造与设计分论坛于22日上午在法学院202多媒体教室进行。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尹忠慰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蒋祖华教授、郭为忠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杭鲁滨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刘肖健教授,欧特克中国研究院总监李华女士,节卡机器人副总经理许雄博士作现场主题报告和分享。
蒋祖华以知识工程构建、知识库管理入手分享工程设计经验知识管理方法及应用技巧,分析不同知识表达方法的优缺点和设计知识的冲突检查阐述知识的传递和积累及产品的升级换代过程中的信息演化。
杭鲁滨现场解构在现有空间和能源条件下的效率最大化,以机构学角度审视新工科教学理念的可实施性。
刘肖健聚焦工业设计到工业化设计的转变,从产品的设计角度考虑设计师与AI的分工启发现场思考。
郭为忠针对现前产品开发面临的问题,介绍分级设计、逐级优化的策略,从学科、工程应用、学科交叉三个视角启发了机构学的未来方向,指出未来机器发展脉络多科交叉的趋势。
李华以Autodesk衍生式设计为例强调产品设计应提前规避问题,提供更多可供实际操作的可能,避免了传统流程中后期才发现实际操作上问题的情况。
许雄从现代机器人开发的角度切入,介绍开发一款面向人机混合的智能协作机器人需要具备的要素。
设计在线会议室举办。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洁教授致辞,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系副主任董占勋副教授主持。山东大学王震亚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秘书长柴春雷副教授,湖南大学谭征宇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程旭锋教授,郑州大学刘立妍副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于冰沁副教授做主题分享,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挺教授点评。
王震亚认为设计教育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思维就是探索更多未来可能性。他从个人教学历程出发,引出教育应随着21世纪个性化需求做出改变,从而引入设计类在线课程从慕课到金课的建设。
柴春雷介绍《商业创新设计》这一课程从产品规划、过程设计、创新设计再到workshop形式,继续寻找理论支撑。
谭征宇以湖南大学MOOC教学体系出发,提出学生创造是教学方法数字化的核心理念,实现全国设计教育资源的整合。
刘立妍认为大学教育应考虑到学生的状况,制定混合式教学设计,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强调了课程的运营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结合课程分享教学视频的拍摄技巧。
于冰沁根据传统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关于知识与技能的综合、研究与实践的平衡、价值与情怀的提升等问题,提出“三阶+四化+三省”混合式教学方法,即分阶段设定渐进式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评价体系,使教学过程互动参与化、游戏趣味化、沉浸体验化、课程思政化,分阶段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学习、教学效果反思。
第四届创新设计论坛闭门会议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本科设计人才培养专家评审会议于22日上午在徐汇校区顺利召开。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谭浩教授、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炜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段卫斌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支锦亦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王红江教授等应邀参加评议小组。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挺,设计系主任张立群、专业主任赵明、骨干教师戴力农、萧冰、宋东瑾,教务办彭术连、徐畅等参加评审会议。会议由设计学院设计系副主任孔繁强主持。
与会专家听取汇报、查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后,充分肯定了设计学本科培养方案修订成果。在评议培养计划的同时,5位院长也交流了各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和经验。湖南大学的5+1人才培养模式、华东理工大学的米字型人才培养模式、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的跨学科教学探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课程包理念及对设计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对于本学院设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修订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智慧出行体验创新分论坛于22日下午举行。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系主任张立群副教授主持,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中心副总工程师任和先生,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谭浩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支锦亦教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曹鸣教授,上海求势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文谢先生出席并做主题分享,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顾振宇教授现场点评。
任和从对设计创新的解读引入主题,表示设计创新是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下,形成新的创造力,是可以不依赖于科技创新的集成创新。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经济与发展,需要满足法制、社会生态、金融三个环境的良好。
谭浩认为未来的产品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我们在追求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达到更高水平的同时需考虑技术和人对社会的影响,建议对机器的行为展开研究,利用机器学习的自我发展模型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支锦亦表示技术发展在带来了飞越的同时,也给人的旅程提供了更好的体验。乘车体验不仅是单纯的交通位移,而是一个有很强情景感的环境,应将智能融入到交通中去,从功能实现设计到需求驱动设计,营造舒适的乘车环境。
曹鸣从个人出行产业的发展与困境分析角度分析行业特殊的产品迭代方式和成本构建方式是创新的最大阻碍,如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思考、行业的创新逻辑创新不足,同时预测主观价值将会成为未来产品价值的主要消费驱动力。
文谢讲解无人驾驶产品化的必由之路即仿真测试,从测试的体系、要素、交通场景还原等多个方面现场介绍无人驾驶测试设备、操作及场景。
体验赋能创新设计分论坛于22日下午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0礼堂举办。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系校友社区鱼缸承办,南京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陈嘉嘉教授,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忻歌女士,阿里资深体验专家林居颖先生,美团点评设计总监崔颖韧先生,远景智能UED总监贺鸣先生,新课堂教育副总裁沈博文先生,Moleskine合作艺术家刘卓先生和数字游民罗奇先生作为受邀嘉宾出席,上海挖数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逸青女士主持,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戴力农副教授现场点评。
陈嘉嘉从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多个角度总结服务设计成型前的线索,随即导出设计学科对于服务设计的界定,即服务设计的宗旨即创建有用的、可用的、理想的、高效的和有效的服务。
林居颖(花名定谦)介绍关于机器有AI的智能服务与人格化体验设计。提出无服务不智能,即智能感需要结合机器的自主服务+超预期反馈能力带给客户价值感和体验感。
忻歌带来了《全旅程设计——打造博物馆新体验》的话题分享,提出“无边界”博物馆的设计策略。与传统博物馆“强调科学的历史发展”不同,上海天文馆作为科普类博物馆,将以科普科学教育和科普传播为目标,为公众提供超越时空和情感的体验服务。
崔颖韧以亲子业务场景化体验产品方案为案例讲述C端和企业端赋能。设计师需要通过读懂数据转化设计策略,通过数据分析验证设计有效性,制定贯穿项目全流程的数据分析规范。通过组建三位一体的设计中台,从增效工具、智能设计、创新实验三方面提高设计效率为企业赋能。通过设计工具提升设计效率,将设计师从大量日常需求中解放出来,用更多时间去做高附加价值的事情做产品提案、数据分析复盘以及方法论总结等。
贺鸣从对成本与产出的计算开始引导现场反思设计的价值,强调设计师如果希望可以在企业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有更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充实的知识储备。
沈博文从“体验+管理”角度介绍云音乐的UGC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出设计师必须制定规则,勇敢的剔除那些对整体社区发展有害的内容,通过严格的评论管理,为用户呈现出健康生机勃勃的评价系统,树立良好口碑。
刘卓和罗奇同台分享,将“体验与艺术”延伸到了“体验与生命的意义”这个终极命题,引发了人们对自己“这一生的设计”的思考。
本届论坛还带来了与北京津发科技联合推出的人因工程技术专题工作坊。与会师生对VR和眼动仪产品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现场体验和互动。分享嘉宾分别从基于云架构的人因测评实验设计、VR虚拟现实、手持移动终端、基于自然现场可穿戴技术、基于环境模拟与仿真的人机环境测试与工效学评价研究方法与案例,以及基于EEG/HRV/EDA等多模态生理测试技术在创新设计中的应用意义及结合AI人工智能算法的情绪状态识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