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创新与科研创新如何并驾齐驱?这场论坛干货满满!
发布时间:2024-08-26 23:49:01

  2022年2月25日,由健康界主办、美敦力支持的『“心”东方时空』管理与创新国际医疗价值论坛在线上召开。

  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引领之下,医院精细化运营和高效管理的价值凸显。与此同时,新形势下各家医院也在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无疑是当下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驱动医院向高水平进阶的必由之路。

  2022年2月25日,由健康界主办、美敦力支持的『“心”东方时空』管理与创新国际医疗价值论坛在线上召开。本次论坛旨在汇集全球医院管理者的智慧谋略,通过国内外医院管理者在管理创新和科研创新领域的深入研讨交流,互通有无,促进合作,加速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健康界创始人、总裁赵红在致辞时表示,中国公立医院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正在开启现代医院的变革之路,告别了以往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开始关注降本增效提质。

  “提高品质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挑战。”赵红强调,如何平衡成本、效率、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面对可能的疫情反复,是摆在公立医院管理者,尤其是新一代管理者面前的难题。“在迎接新挑战的时候,更需要大家的远见卓识与交流,希望我们能够跟国外同行在创新、改革以及发展方面找到共同的话题。作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建设者,健康界也希望通过努力,能够为医院的管理、发展以及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注入新动能。”

  美敦力中国区心脏节律、诊断业务及机械循环支持业务副总裁林松在致辞时表示,美敦力成立于1949年,本身就是以创新起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敦力便研发出第一台便携式体外心脏起搏器,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希望在这样一个春天里,美敦力能与大家共同创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推进一种创新的动力,同时也希望能够接触一些创新的成果。”林松表示,美敦力特别是心脏节律部门过去持续将医疗创新成果和先进疗法引入中国,未来也希望进一步助力中国的医疗创新走上新台阶。

  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王良静、健康界常务副总裁程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总会计师王成共同主持。

  在主题演讲环节,MayoClinic医院运营管理副行政官Franklin Kenneth Ackerman带来了名为《医院二元制领导结构的实践与挑战》的分享。据他介绍,MayoClinic每年为来自美国各州及139个国家的140万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在美国,MayoClinic主要有3个院区,拥有73000多名员工,其中包括7300名咨询人员和临床住院医师。此外,MayoClinic还为70个社区提供自有诊所和医院系统的支持,覆盖美国3个州。

  “MayoClinic的核心理念是‘患者需要至上’,为了让我们的患者能够受益于知识的进步,我们必须要联合力量来为患者提供服务,这就意味着在MayoClinic,每个人都会参与进来、承担责任。”Ackerman表示,在管理运营上,MayoClinic的等级架构并不多,主要是通过合作伙伴的关系来进行管理。

  “在我们的临床试验中,有非常多的利益相关方,他们都不直接向我们报告,所以其实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通过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团队协作来实现的,这是MayoClinic的基石。”Ackerman同时也指出,随着环境的快速变化,MayoClinic也在持续做一些战略调整。

  “我们下一个战略计划会一直横跨到2030年,在这个战略计划中,我们会专注于怎样去更好地照顾患者的需求,并且通过正确的方式去执行技术及数字化的转型和创新。”Ackerman强调,如果不想停滞不前,就必须进行变革、创新,从而实现好的结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大二院”)副院长王良静在分享《精益医疗的价值效益》时表示,当前医疗机构面临着以下一些新形势:从外部环境来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已经成为一种导向;与此同时,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持续推进;从内部发展需要来看,医院面临多院区集团化发展的大趋势。

  “在人员不断增加、成本需要控制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提质增效,释放新的动能?必须要有精细化的管理方法。”王良静认为,推动精细化绩效管理有三个要点:一是以患者为中心;二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要强调质量、数量;三是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

  他进一步指出,浙大二院精益医疗管理理念是以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为核心价值观,质量和安全为前提,关注诊疗全环节,持续改进,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以最短时间、最佳质量、相对节约费用,达到最优疗效,服务更多患者。

  在具体实践上,浙大二院在院内推动了三个“维度”的变革:一是资源,包括人员、技术、设备、信息、床位、台次;二是服务流程,包括全程管理、日间服务、加速康复、数据赋能;三是文化,以价值观为核心。

  “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来创新优化服务流程模式,最后形成‘全院一盘棋’的精益管理文化。”王良静强调。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神经外科脊柱融合实验室主任Timothy Witham带来了《元宇宙医疗的前景与未来》的主题分享。Witham认为,元宇宙其实是把整个互联网想象成一个沉浸式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虚拟现实的工具,它可以提升真人和虚拟人物之间的交互。AR/VR、混合现实以及人工智能,为元宇宙提供底层的技术支撑,使其具有一些优势,例如无限的数据,强大的计算能力等。

  “借助这些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元宇宙来为外科手术赋能。”Witham介绍,2020年6月8日,约翰·霍普金斯的神经外科医师进行了全球首例活体患者增强现实手术。在这例手术中,医生用于增强现实手术的技术包括具有透视眼显示器的头戴式耳机,该头戴式显示器可根据CT扫描投影患者内部解剖结构(例如骨骼和其他组织)的图像,本质上相当于为外科医生提供了X射线视力。

  “它不仅可以向我们展示人体的表面解剖结构,还可以向我们展示两个平面中骨骼的内部结构。这对于我们将螺钉伸入骨骼和脊柱中至关重要。在你专注于你的患者,盯着计算机图像时,所有这些信息都直接呈现在你的眼前,让你很好地知道需要将器械放置在何处。”Witham说,增强现实技术拥有巨大的潜力,未来可以让脊柱手术变得更加简单。但他同时也提醒,新技术会带来一些问题与挑战,例如数据隐私与安全风险等。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来辅助外科手术,但这还远远不够,未来我们会有更好的元宇宙技术来辅助医疗。”Witham表示。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神经外科脊柱融合实验室主任Timothy Witham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黄进在分享《医工结合促进装备创新》时表示,当前医工结合及医疗器械创新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发展趋势,并且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但该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交叉学科往往集中在某一个学科,实际性的融合不是特别到位。换句话说,就是医学和工学的整体融合有限。”黄进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工科的研究成果没有办法很好地对接临床需求,那么当产品进入临床以后,到底能不能有效解决临床的问题,是个未知数。

  此外,黄进认为,在医工交叉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应该也要有相应的一些差别。“临床的需求变化日新月异,发展很快,但是工科的创新没能很好地做相应的匹配。”黄进特别指出,从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中国的医学生都是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医学的培养体系,没有理工科的学习经历,实际上非常缺乏工程实践;而工科生也并不懂医学。

  因此,从医生的角度而言,其对临床需求的工程创新意识不足,并且缺少相关工程领域的学习和实践认知,以及缺乏配套的团队;从工程师的角度来说,缺乏的是医学知识储备,并且对临床医学的工程问题关注有限,与临床沟通的渠道较少,这对医工真正结合造成了阻碍。

  与此同时,之前医工结合的研究导向并不明确,更多是以论文为导向,与临床存在一定脱节。

  “在推动医疗器械创新方面,我们需要的是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和以项目为导向的医工结合的研究。”黄进说。

  在讨论互动环节,与会嘉宾对“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难点和对策”“医疗质量及安全运营的现实思考”“全球科研创新的引领方向及国际合作前景展望”“高端医疗器械的产学研医创新生态构建”等热点话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夏家红表示,从原来的按项目付费,到DRG/DIP的推行,我国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已经卓有成效,尤其是在控制成本、提升精细化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跟随国家改革的步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在成本精细化管理方面也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控制成本。成本包括药耗的成本、医疗的成本、病种的成本。如何在有限的支付额度之内,让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这个蛋糕能够做的越大,切的越多,才能够进一步彰显制度改革的优势。针对不同的成本类型,医院可以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例如: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引导医生护士在日常医疗过程中合理使用耗材,从而降低药耗成本;利用大数据来降低病种成本,通过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实行绩效改革来降低医疗成本等。

  二是强支撑,包括病案质量管理,规范诊断和手术操作,注重病历质量的全过程管理,终末病历质控,以及智慧医院建设(包括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运营等),升级电子病历系统等

  三是增效益。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是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务,争取做到医院有品牌,科室有特色,个人有专长;另一方面也要优化服务流程,让患者满意。

  “我们非常关注价值的创造,而不仅仅是在质量安全和体验的角度,同时我们也非常关注效率以及流程的简化。”Ackerman介绍,MayoClinic有一个部门叫“战略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提升医院的运营效率、简化流程。

  “管理人员是不会去接诊患者的,也不会为医院带来任何营收。所以对于客户而言,管理人员其实是一个成本项,那么管理人员如何来创造价值?”Ackerman表示,战略部门的医疗管理的工程师、项目经理会帮助优化运营流程,并且进行持续优化和改善,从而让医生、护士及其他照护人员可以更好地去照顾患者,同时也更好地去关爱患者的家属、朋友。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医务处处长林芳芳表示,新冠乙类乙管之后,全国医疗机构都面临医疗工作量的U型反弹,这对既往医院的运行模式,包括管理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DRG/DIP支付方式改革,高值耗材集采等政策方面的变化,促使医疗机构在不影响医疗质量、不影响患者体验及加重经济负担等前提下作出有效应对。

  “我们目前抓的三个工作,一是怎么去守住底线,包括安全医疗行为底线、职业安全底线等;二是如何保持、改进和提升诊疗质量;三是如何保障患者安全。”林芳芳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从以上三个方面做质量管理的切入点,然后由此来考虑整个质量管理体系及医疗安全运营的体系架构。

  当前,医院采取的总体策略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去设计一个涉及医疗运营全生命周期的监测及评价体系。“我们对所有工作都进行了梳理,在系统里布下所有的数据监测点;再引入一些工作机制,比如医院的行政部门、医务、护理、药学感控、财务、医保等,去实现对质量和安全状态的评价。”林芳芳说。

  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程剑剑表示,在当前患者比较多的形势下,如何能够在保证医疗同质化、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鼓励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提升医院整体医疗实力,对于医院而言是一种考验。在这方面,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紧抓18项核心制度。针对每一条核心制度,做好充分示意,并且以临床实际案例视频培训的形式,让临床医生能够更加从内心里接受核心制度,并且将18项核心制度的要求去落实到每一个病人身上。

  二是支持中青年骨干去技术特色鲜明的大型医院学习。“我们今年让60个临床专科,每个专科都遴选出目前国际国内最先进的临床诊疗技术,每个科室遴选1~4项,整体下来大概有200项左右。”程剑剑表示,医院准备在这200项先进临床诊疗技术中筛选出100项,让有经验、愿意去学的中青年骨干去到掌握这些先进诊疗技术的医院进行学习,医院给予相应支持。

  三是将DRG作为医院内绩效考核的一个管理工具,通过DRG来评估自己医院和其他相类似医院的工作效率、质量安全、运营能力等,同时将相关的指标纳入医院的绩效考核里。“如果这些指标不和绩效挂钩,落地的时候就比较困难。”林剑剑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委员、南区党委书记尹大龙表示,理工医交叉融合一定是大方向,对于解决卡脖子技术,解决目前临床上的重要问题,不管是从诊断到治疗的设备,以及器械,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说,医学的引领一定是由大设备和器械的革新所推动的。

  据他介绍,安徽省立医院在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融合之后,提出了“新医学”的概念,其内涵就是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和医学一体化发展。

  “理工医交叉融合,一方面既需要让广大医护人员去接受这样的理念,把想法变成真正的产品;另一方面,也需要医院政策的扶持,以及平台的搭建,这样才能让广大一线人员,把想法变成专利,把专利变成产品,形成一条龙的产业链。”尹大龙强调,这里的一线人员不光是指医生,也包括护理人员。

  临床一线既是这条产业链的上游,又是下游。因为首先要有临床的需求,要有创新的想法,然后通过理科和工科的帮助去实现这些想法,最后临床还是其应用场景和验证的基地。所以实际上,整个产业链是从医疗到理科领域技术的解决,再到工科领域设备的产生,再回到临床,是真正来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场景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委员、南区党委书记尹大龙

  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院长韩学斌指出,近年来,科技的发展方向正从过去的三个面向转向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那么,该如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我们的医护人员要向研究型过渡。”韩学斌表示,一是医护要有创新和创造的意识,二是要进行交叉学科的融合,三是做产学研任务时要考虑转化的问题,四是开展国际合作。他认为,在做研究的同时,要想到转化,想到能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服务,不能发完一篇SCI论文,课题就结束了。“产学研”为什么把“产“放在前面,就是要将转化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来思考。

  目前,我国一些大型医院用的还是进口的大型设备,即便国内在CT、核磁共振等设备方面也有一些创新,但总体上在高端医疗器械方面,仍旧是进口垄断的局面。“无论是因为也好,还是其他原因也好,我们的创新没有长期坚持下去。”韩学斌指出,创新生态非常重要。

  对于如何改变生态?他认为,第一,要由国家主导、政府主导,要有战略地进行攻关;第二,企业要拿出研发资金来进行长远的研究;第三,要进行产学研方面的人才培养。“医生就应该把论文写在生命的长度和厚度上。”韩学斌强调。

  Witham表示,当前医学创新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个性化医疗,很多新技术在朝着这个方向成立,这也是基于目前的一个现实:基因分析更容易做了,包括基因测序,相比起之前而言简便很多。

  “现在我和神经外科领域的同事正在共同努力,来开发一些液体活检的技术,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方向,元宇宙的一些技术可以对此赋能,未来在个性化医疗方面也能得到应用。”Witham特别指出,发明者跟科学家、医生一起合作,能够更好地开发产品,尤其是在国际合作领域,能有更多成果出现。

  Witham认为,美国的一些机构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得很好,比如斯坦福大学就是这方面的领导者,他们非常好地利用了地理位置优势,既靠近硅谷的科技公司,也非常靠近风险投资机构,所以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更容易拿到风投,进而可以更好地把他们的创新理念转化为临床应用。

  “在产研结合方面,约翰•霍普金斯要向斯坦福学习。因为传统而言,我们都是以学者为主导,医产结合可能做的没有那么好,资金也比较有限,我们其实也非常期待能够把医学往更前面去推。”Witham表示,这需要学术界、科学界以及产业界都联起手来,共同推进。